來源:中宏網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召開2020年一季度進出口情況發布會。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6.57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6.4%,出口3.33萬億元,下降11.4%;進口3.24萬億元,下降0.7%。其中,我國與東盟進出口貿易顯著好于外貿整體,進出口總值9913.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1%,出口5394.3億元,增長2.4%;進口4519.1億元,增長10.9%,截至目前東盟已取代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看點一
東盟為何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
重點商品主要國別實現了大幅增長
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外貿商品具有高度互補性,并深刻嵌入到全球產業鏈中,從而形成了真正的命運共同體。重點商品中集成電路進出口增長顯著,一季度我國與東盟國家集成電路進出口實現了大幅增長,數據顯示中國自東盟進口集成電路產品1056.5億元,增長25.8%,占自東盟進口總量的23.4%;對東盟出口集成電路產品427.5億元,增長28%,占對東盟出口總量的7.9%。主要國別中與越南進出口貿易發揮“龍頭”作用。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對越南進出口規模位居東盟各國首位,比重超25%,增長達18%。
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議定書》的全面生效實現了政策助力
2019年10月,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議定書》對所有協定成員全面生效。升級《議定書》在原產地規則、貿易通關規定、服務貿易、投資領域等方面均降低了門檻,從而進一步釋放了自貿區實施紅利,為域內人民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和便利。以農產品為例,今年一季度,我國對東盟出口農產品284.5億元,增長8.4%,拉動對東盟出口整體水平0.4個百分點。其中,鮮/干水果及堅果、茶葉、罐頭分別增長了31.2%,40.4%和28.4%。
英國脫歐、疫情因素也存在較大影響
英國“脫歐”是東盟超過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的重要原因。受英國“脫歐”因素影響,自2020年2月1日起,與歐盟的貿易總值不包括英國。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對歐盟進出口總額為8759.3億元,下降10.4%。此外,新冠疫情防控也是重要因素,有分析指出,中國與東盟同屬儒家文化圈的亞洲地區,在面對疫情時都表現的較為自律、遵規守紀。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疫情的控制,因此東盟國家受疫情沖擊比歐盟國家小,為中國-東盟地區實現外貿增長提供了重要保障。
看點二
中國-東盟經貿合作將進一步高質量推進
當前,“東盟能否長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這一問題的答案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格局將持續向高質量縱深推進。主要考慮:
重大平臺支撐
于2002年開始實施、2010年全面建成、2019年完成升級的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亞洲最成熟、最具活力的多邊自貿安排,是全球自由貿易的成功典范。2002-2019年,中國與東盟間的貿易額由548億美元提高至6415億美元,雙向投資也從33.7億美元增長到158億美元。除中國-東盟自貿區之外,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等重大平臺在促進雙邊經貿合作中也將進一步發揮巨大作用。
踐行“一帶一路”戰略
一直以來,中國與東盟各國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方面擁有深入廣泛共識,東盟日益成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中成果最為顯著的地區。2018年11月,《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2030年愿景》正式發布,2019年11月,“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對接合作達成一致。規劃的對接對雙方區域互聯互通及進一步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以民心相通穩基礎
中國與東盟國家友好交往源遠流長。近年來,雙方人文交流更為頻繁,如每周有將近4000個航班往返于兩地之間,人員來往由2010年的1000萬人次增長到2018年的5700萬人次。新冠疫情期間,雙方友好交流的基礎更是夯實,為支持東盟國家抗疫,中國已對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國進行醫療物資援助,并向老撾、柬埔寨、菲律賓派出醫療隊,持續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正在加速構建。